发布日期:2025-10-11 17:03 点击次数:180
上周三部门战略会差点把我搞崩溃—作为团队里“固定背锅的记录员”,我一边盯着电脑敲字,一边得竖起耳朵捕捉张总的“下季度核心目标”,结果李姐突然插了句“用户运营的预算得加”,我手慢了半拍,把“留存率提升5%”写成“留存率提升50%”;更糟的是,会上七嘴八舌,我根本记不清谁讲了什么,散会后熬到9点才整理完纪要,还被老板批“结构混乱,待办事项没落地”。那天我揉着发酸的手腕想:这活儿真不是人干的,有没有工具能让我“解放双手”?
周五和闺蜜吃饭,她听完我的吐槽,突然拍桌子:“哎我最近用了个听脑AI,你赶紧试试—简直是记录员的‘救命药’!”我当时没当回事,直到周一要开项目推进会,抱着“死马当活马医”的心态下了APP。
第一次用就“惊到”:原来会议记录能这么“聪明”
周一的会是10点整开始,我提前5分钟打开听脑AI,选了“实时录音转文字”,又点了“添加参会人”—把张总(产品)、李姐(运营)、王哥(技术)的名字输进去,备注好各自部门。会议一开始,我把手机往桌子中间一放,自己抱着电脑假装记笔记,实则偷偷盯着APP屏幕—第一个惊喜瞬间来了:
张总敲了敲桌子说“项目上线时间定在6月15号,提前一周做灰度测试”,屏幕上立刻弹出“张总(产品):项目上线时间定为6月15日,需提前一周开展灰度测试”;李姐接着说“那预热活动得提前3天吧?不然用户没反应”,文字里自动标了“李姐(运营):建议用户预热活动提前3天启动”。我差点笑出声—不用再像以前那样,一边听一边狂写“张总:”“李姐:”,甚至会后对着混乱的文字猜“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”!
展开剩余77%原来“会议纪要”可以不用“熬夜整理”
更绝的是会后的“智能纪要生成”。那天散会已经12点,我饿到胃疼,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点了“生成结构化纪要”—结果5秒不到,一份排版工整的纪要就弹出来了:
原本口语化的“这个事儿得让技术部下周之前搞定啊,不然影响上线”,直接变成“技术部需于本周内完成该任务,避免影响项目上线进度”;还自动分了“项目进度规划”“跨部门协作需求”“待办事项清单”三个板块,待办里清清楚楚列着“责任人、Deadline、关键动作”—比如“王哥(技术):完成支付功能调试,6月5日截止”“李姐(运营):完成用户预热活动策划,6月8日截止”。
我盯着屏幕愣了30秒—这比我自己熬两小时整理的纪要还专业!以前老板总说我“纪要像流水账”,这次直接秒回“这份写得好,重点全抓住了”,我当时差点激动得拍桌子。
那些“隐藏的黑科技”:用了才知道有多香
后来用得多了,我慢慢摸清楚它的“小心机”—不是简单的“录音转文字”,而是把“会议记录”的痛点全解决了:
比如双麦克风降噪。上周会议室的空调风特别大,呼呼的响声盖过了一半发言,但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没半点杂音。后来看设置说明才懂:它用两个麦克风,主麦专门收人声,副麦抓环境噪音,再用算法智能抵消—我特意凑近空调试了下,连“呼呼”声都被消得干干净净,王哥小声说的“这个bug得晚上修复”都能准确识别。
再比如动态增益调节。我们部门有个“轻声说话星人”小杨,每次开会声音比蚊子还小,以前用别的工具总漏字,结果听脑AI居然能“自动调灵敏度”—小杨说“用户反馈里提到的卡顿问题,得优先解决”,文字里完整保留,甚至比我凑过去听的还清楚。
还有多语言/方言识别。上周和韩国合作方开视频会,对方用韩语讲“제품의 배포 일정은 7월 초로 변경해야 합니다”(产品发布时间要改成7月初),我选了“韩语→中文”实时翻译,屏幕上立刻弹出“产品的发布时间需调整至7月初”;会后还能一键翻译成英文发给美国总部,省了我找翻译软件的功夫。最绝的是方言—我老家是四川的,上周和成都分公司的同事开会,他们讲“这个功能要得,但要加个开关”,听脑AI直接识别成“这个功能可行,但需增加开关功能”,没出现我之前担心的“川普变乱码”,连“要得”都能准确转成“可行”,太懂中国职场了!
从“打字机器”到“会议参与者”:它改变的不只是效率
以前我总觉得“会议记录”是个“消耗型工作”—要集中120%的注意力,既要听内容又要打字,根本没时间思考,更别说参与讨论。但用了听脑AI之后,我居然能边听边想问题:
比如上周的需求评审会,张总说“用户注册流程要简化到3步”,我不用急着打字,而是在心里想“简化到3步会不会导致验证不充分?”,会后直接在纪要里加了条“建议补充简化后的验证逻辑”—老板看到后说“这个思考很到位”,我才反应过来:原来记录员不是“打字工具”,而是“会议内容的加工者”,只是以前被繁琐的工作困住了。
现在我算过一笔账:以前整理1次会议纪要要2小时,现在用听脑AI只要2分钟,效率提升了60倍;信息传递速度从“2小时后发纪要”变成“10分钟内确认待办”,项目推进速度比之前快了90%—上周的活动策划会,我们用它生成纪要后,运营部当天就开始做预热方案,比之前提前了3天。
用了两周的“掏心窝子建议”
最后想跟同样被会议记录折磨的朋友分享几个小技巧:
1. 提前导入参会人名单:备注好姓名+部门,比如“张总(产品)”“李姐(运营)”,这样识别发言人会更准确,不用会后猜“这句话是谁说的”;
2. 会后立刻生成纪要:别等晚上再弄,刚开完会记忆还新鲜,能补充一些AI没捕捉到的细节;
3. 学会用AI问答:比如老板问“张总说的用户留存目标是多少?”,直接在APP里输问题,AI会立刻定位到“张总(产品):用户留存率需提升至35%(当前30%)”,比翻整个记录快10倍;
4. 多平台同步:我常用手机录、电脑端编辑,网页版和APP能实时同步,不用来回传文件,超方便。
现在我再也不怕当“记录员”了—以前开会像打仗,现在只需要打开听脑AI,坐在旁边喝喝咖啡,偶尔补充点备注,会后点一下“生成纪要”,就万事大吉。它不是“替代”我,而是“帮我”把工作做得更好:把繁琐的打字、整理、结构化交给AI,我能更专注于会议本身,甚至能提出自己的想法—这才是工具该有的样子:让你从“重复劳动”里解放出来,去做更有价值的事。
昨天部门又要开季度总结会,我笑着打开听脑AI,心里想:这次终于能好好听会议内容,不用再当“打字机器”了。
发布于:重庆市